也算熟悉。
跟大家道完别,陈健功赖在林朝阳身边不走。
「你不回家,跟着我干嘛?」
「我这不是怕你走着无聊嘛,陪你聊会天。」
两人走到校门口,一辆黑色的奔驰停在林朝阳面前,陈健功嬉笑着说道:‘
我就知道跟着你肯定能蹭着车。」
车上,陈健功提议明天叫点人到小六部口胡同聚聚,林朝阳欣然同意,把任务交给了陈健功。
送完了陈健功,回到家中林朝阳跟陶玉书说起今天遇到的余雪松。
陶玉书说:「知道了。他要是找到公司,我让底下人跟他谈,靠谱的话就给他个机会,太荒腔走板就算了。」
「矣,对了,你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,前两天玉墨她们同学还有人联系她呢,说要办个公司,邀请她入伙。」
林朝阳笑了起来,「这还真是全民下海啊!」
去年春节后老人家的南下,带给中国的改变在一年之后已经越来越具象化。
一夜无话。
翌日上午,陈健功和李拓、祝伟、于华几人一起来到小六部口胡同。
昨晚他打了一圈电话,只叫了这么几个人来。
「你这号召力也不行啊!」林朝阳打趣道。
「唉,不是我号召力不行,是现在大家各有各的事要忙。」
去年老人家的南下,好像给中国社会加上了加速器,不仅是许多人下海了,
连那些没下海的也整天忙的找不到人。
社会的高速发展,让每一颗螺丝都进入了高速运转的模式,不能有一刻停歇。
今天来的这几个人也不是没事,只是更重视和林朝阳的聚会而已。
几个人中,于华算是新加入小团体的。
他去年在燕京待了一阵,回到了家乡嘉兴,到年末他的新婚妻子陈红刚分了房子,他也有幸成为了随军家属,回到了燕京。
于华的作品早年一直是在《燕京文学》发表的,结果87年《收获》搞了个「先锋文学专号」一下子把于华、马原、陈村等诸多年轻作家推到了全国范围内。
从那以后,于华的作品就跟《燕京文学》无缘了。
李拓提起这件事就有些遗憾,尤其是一个多月前,于华新的中篇小说《活着》在《收获》第六期发表。
小说以「我」在文化馆下乡采风的身份,引出历经沧桑的老人福贵的叙述,
有一种油画色彩斑驳的画面感。
这部小说发表以后,迅速引起了文学界的注意,并且得到了许多资深作家,
评论家的一致好评,在读者群体也收获了高度评价。
「那天我去给林津岚拜年,他专门夸了你,说这部小说是一部杰作,还劝我一定要读一读,其实那几天我刚读完。」
来自前辈的夸奖让于华有些兴奋,但还是谦虚了几句。
「于华这部作品有点可惜,字数太少了,要不然评茅盾文学奖很有希望。」
祝伟略带遗憾的说。
「这有什么的。没有茅盾文学奖,还有庄重文文学奖,10万块奖金不比茅盾文学奖实惠多了?」
一转眼,庄重文文学奖已经举办三届了。
这几年全国优秀中、短篇小说奖停办,国内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学奖项就剩了一个矛盾文学奖。
庄重文文学奖诞生之后很好的填补了权威文学奖项的空白,虽然从第一届之后林朝阳就没再参与,但这个奖项当初的底子打得好。
背靠文协、奖金又丰厚,这几年奖项在文学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。
尤其是在作家群体当中,相较于茅盾文学奖更受欢迎,
究其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